在香港資本市場,幾個名字經常與「殼」這個詞緊密相連,高振順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位。作為「工業股殼王」,他以非凡的財技和資本操作能力,將一家家瀕臨破產的公司變成價值翻倍的「殼資產」。他的故事充滿了計謀、計劃與奇跡,也揭示了香港資本市場的另一面。
殼王的低調起點
從裁縫到財技大師
高振順,福建人,出生於1951年。年輕時,他曾是尖沙咀的一名普通裁縫。後來,他憑藉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進軍外匯交易,最終積累了數十億的財富。這位低調的殼王深諳資本市場的規律,尤其擅長將傳統工業股改造成高成長潛力的新興概念股,並以拆分、賣殼的方式獲利,被市場稱為「殼王」。
他的資本帝國
高振順旗下控制的公司包括瑞東集團(0376)、精電國際(0710)、以及中國風電(0812)。這些公司在他的運作下,常常上演股價飆升的戲碼。特別是瑞東集團近期在一筆驚人的賣殼交易中,再次展示了高超的財技,成為市場焦點。
英發國際暴漲20倍:瑞東集團的經典操作
故事的開端:英發的賣殼交易
2024年,英發國際(0439)在一場賣殼交易中將控制權賣給了深圳高新科技公司光啟。交易完成後,英發股價從不足0.4港元暴漲至5.5港元,短短兩個月內上漲近20倍,吸引了全市場的目光。而作為財務顧問的瑞東集團,更是通過巧妙設計的股份認購協議,賺取了巨額利潤。
瑞東的財技:用千萬換十億
瑞東集團以極低價格(每股0.08港元)認購了英發1.74億股股份,總成本僅為1392萬港元。按照交易完成後英發股價5.5港元計算,這批股份的市值高達9.57億港元,回報率超過70倍。
這筆交易被市場視為經典的「殼王操作」,展示了如何通過賣殼交易和股份認購設計,最大化財務收益。
經典案例:殼資產如何變身
陽光文化與天地數碼的變身之旅
2000年前後,高振順聯合楊瀾夫婦,收購了殼公司良記建築(後更名為「陽光文化」)和凯威國際(後更名為「天地數碼」)。通過一系列增資和重組操作,兩家公司市值分別在一年內上漲數十倍。
陽光文化的沉浮
陽光文化曾吸引大批中小股民進場,但上市後連續3年虧損,楊瀾的公眾形象也因此受到爭議。然而,這一操作卻成為高振順進一步展示財技的平臺。
天地數碼的轉型
天地數碼在2006年引入中信集團,試圖打造「中信地產」概念。然而在多年之後,公司轉型為安保業務,成為「先豐服務集團」,並引入了前「黑水國際」創始人埃里克·普林斯。這場資本運作成功地將一家普通殼公司打造成國際安保巨頭。
從香港藥業到中國風電:能源版圖的崛起
2005年,高振順接手處於破產邊緣的香港藥業,這是一家擁有悠久歷史但因管理不善導致經營困難的中藥企業,原本以港地老牌中藥行「南北行」的品牌知名。當時香港藥業連年虧損,甚至被中銀香港申請清盤。高振順看準這家公司持有的上市地位,果斷收購其股權,並提出一套涉及大幅債務重組與資本重整的方案。
然而,這場收購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小股東對重組計畫存有異議,約三成的股東最初投票反對重組方案,導致高的計畫觸礁。最終,在法院的裁決下,高振順的方案被認定為最佳方案,他才得以入主香港藥業。接下來,高迅速展開清盤程序並完成重組,讓這家公司重新具備運營能力。
重組完成後,高振順將香港藥業的業務方向徹底改變,放棄中藥業務,轉而主攻新能源領域。他引入英屬處女群島註冊的風電公司協合能源,通過資產注入方式將其重組為中國風電(0812),主攻風力發電場的運營、管理和投資。2006年8月,中國風電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新能源市場的旗艦企業。這一操作讓一家傳統中藥企業煥發新生,也展示了高振順在資本市場的非凡財技。
高振順的秘密:低調與人脈
北京的深厚資源
高振順以低調著稱,但業界普遍認為,他在內地擁有深厚的人脈和資源網絡,尤其在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中都有牢固的關係。據業內人士透露,他與內地多家重要企業保持密切合作,包括一些央企和地方性國有企業。這些合作不僅為他的資本運作提供了穩定的支持,也幫助他在收購和重組中取得關鍵資產。例如,在收購香港藥業並將其轉型為中國風電的過程中,他得以從多個內地政府部門獲得風電場的建設許可和融資支持,從而快速推動公司的發展。
徒弟輩出的殼王
作為「殼王」,高振順在資本市場上的操作不僅成就了自己,也培養了一批「金融明星」。例如,知名主持人楊瀾及其丈夫吳征,在高振順的指導下完成了多項資本運作,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明星人物。此外,蔡東豪這位香港財經界的知名人物,早年也在高振順的資本操作中擔任重要角色。他們的成功某種程度上都得益於高的指導和資本市場策略,這也讓高的「殼王」地位更加穩固。
結語:殼王的啟示
高振順的成功故事是資本市場的經典案例。他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精湛的財技,在資本市場中縱橫捭闔,將瀕臨破產的公司改造成具有巨大價值的殼資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資本奇跡。然而,他的故事也提醒投資者,財技的成功往往伴隨著風險,特別是在股東價值和長期企業發展之間尋求平衡。
從裁縫起步到「殼王」,高振順的傳奇仍在延續。他的每一場資本操作都如一堂課程,為市場提供了洞見,也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