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貴子,原為香港知名兒科醫生,憑藉其高超的財技手段及人脈網絡,逐步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上備受矚目的「殼王」。他以創新的金融策略和靈活的資本運作方式,在資本市場上打造了一個傳奇故事。以下將詳細介紹他如何從醫生轉型為「殼王」,並通過三個鮮明案例展現其經歷。
從兒科醫生到「殼王」的轉型
早年生涯與醫療事業的崛起
曹貴子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專攻兒科。他於沙田創立康健診所,專注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基層醫療需求,迅速成為區內知名的兒科醫生。在行醫期間,他接觸了許多財經界人士,建立了深厚的人脈,這為他日後進軍資本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康健醫務中心的創立與上市
1989年,曹貴子成立康健醫務中心,成功將其從一個本地診所發展為規模龐大的醫療集團。2000年,他抓住香港創業板市場的契機,將康健醫務中心成功上市。上市後,他以資本運作為核心策略,進一步擴展集團業務,並於2008年成功轉至香港主板市場,提升企業價值。
與「玩具大王」蔡志明的合作
2005年,曹貴子與香港「玩具大王」蔡志明達成合作,蔡志明以每股3.7仙的價格認購康健國際23.84億股,成為主要股東之一,並通過擴大股本推動公司業務增長。蔡志明的女兒蔡加怡也加入康健國際,擔任公司主席。隨著雙方合作的推進,康健國際股價飆升,這一策略為公司帶來了早期的成功。然而,這也成為曹貴子財技操作的重要起點。
案例一:亞洲電信媒體變身瑞東集團的故事
收購困境企業,低價入主
2011年,曹貴子以0.62港元每股的低價收購亞洲電信媒體(0376.HK),當時該公司已陷入財務危機並被勒令停牌。這一收購僅耗資1.72億港元,但為曹貴子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上市平台。
業務重組與轉型
他隨即進行業務重組,將公司定位轉型為一家專注於證券交易、財務顧問與投資管理的金融服務機構,並將其更名為瑞東集團(Reorient Group)。在瑞東集團名下,他協助多家企業完成重組和賣殼操作,通過金融顧問服務收取高額收益,並藉此迅速推高瑞東集團的市值。
英發國際的賣殼案例
在協助英發國際(0439.HK)完成賣殼操作時,瑞東集團以每股0.08港元的價格認購英發國際股份,耗資僅1392萬港元,卻因股價飆升至5.8港元而產生近10億港元的盈利。瑞東集團的市值因此大幅攀升,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
案例二:從香港藥業到中國風電——新能源版圖的崛起
收購破產企業與重組操作
2005年,曹貴子收購陷入破產邊緣的香港藥業(0812.HK),以低價取得控制權。他通過複雜的資本重組,清理了公司負債,並將其業務從傳統的中藥製造轉型為新能源領域,重新命名為中國風電集團。
引入戰略合作與推高市值
曹貴子引入內地協合能源作為合作伙伴,注入大規模的風電資產,講述新能源與碳中和的市場概念,吸引資本關注。通過多次增資擴股操作,中國風電的市值迅速突破百億港元,成為香港新能源板塊的旗艦企業之一。
案例三:康健國際的資本運作與隱憂
槓桿操作與財技巔峰
在康健國際的經營中,曹貴子頻繁使用槓桿融資與股價操控策略。他通過反覆增資、定向增發和股權質押融資的方式,不斷擴充公司的業務版圖,並推高公司估值。然而,這種依賴資本運作的模式並非長久之計。
風險暴露與法律糾紛
2019年,曹貴子因涉嫌串謀詐騙聯交所及康宏董事局而被控告,涉及金額高達8900萬港元。同時,他的資金鏈逐漸出現問題,與多方的財務糾紛不斷。他在康健國際的操作模式也引發市場對於過度財技的反思。
總結:從傳奇到警示
曹貴子的故事展現了從兒科醫生到資本市場「殼王」的傳奇。他憑藉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高超的財技操作,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創造了多個經典案例。然而,他的故事也揭示了過度依賴財技與槓桿的風險,特別是在公司缺乏實質性業務支撐時,長期的股東價值難以保障。
曹貴子留下的啟示在於,資本市場的成功需要創新與實力並重,僅依靠財技無法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他的傳奇經歷不僅是對金融策略的極致詮釋,也是一個警醒,提醒市場參與者在追逐財富的同時應注重穩健發展與長期價值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