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薄膜發電(0566.HK),這家表面看來專注於新能源技術的公司,曾在香港股市創造驚人神話。其股價飆升至超乎尋常的高度,成就了李河君的「中國首富」之名,但同時也讓國際投行BHP陷入深淵。這是一場關於金融戰略、博弈心理和市場規則的精彩故事。
第一幕:崛起的薄膜奇跡
初登場:毫子股的平靜時期
在2009年借殼上市之初,漢能薄膜股價僅在每股0.15至0.5港元之間波動,吸引力有限。市場對這家公司的注意力不高,流通股有限,交易量稀少,幾乎是一隻被市場遺忘的股票。
第一波上漲:新能源的東風
自2012年起,中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新能源產業,漢能憑藉其「薄膜發電」技術概念,逐漸獲得市場青睞。2013年底至2014年初,漢能股價開始逐步攀升,從每股0.5港元升至1.7港元,漲幅超過200%。這一階段,李河君以其遠大的新能源願景逐漸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
滬港通的推動:股價飆升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內地資金南下進入港股市場。新能源技術概念受到內地資金的追捧,漢能成為最大受益者。從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漢能股價從每股1.7港元飆升至4.21港元,漲幅高達248%。
第二波爆發:李河君的「移動能源」戰略
2015年2月,李河君宣布進軍民用市場,推出包括太陽能動力汽車在內的「移動能源」戰略,市場對其未來增長充滿想像空間。漢能股價繼續上漲,觸及4.5港元的高點。此時,李河君的個人財富突破1600億港元,成為內地首富。
第二幕:BHP的高風險操作
BHP的策略:股票質押與高拋低吸
BHP是一家國際資本公司,善於利用股票質押貸款進行套利操作。2012年至2013年間,BHP與多家機構簽訂協議,質押了12億股漢能股票,單價僅為0.2至0.5港元。這些股票質押貸款看似提供了優惠條件,但實際上隱藏了高風險策略:BHP計劃在股價高位出售這些股票,再低位買回以償還貸款,賺取差價。
第一輪操作:高拋獲利
2013年至2014年,BHP趁著漢能股價從0.5港元升至1.7港元,出售了質押的10億股漢能股票,賺取了可觀利潤。當時,BHP認為股價將隨後下跌,計劃低價回補。然而,滬港通的開通改變了一切。
第三幕:市場逆轉,BHP的危機
滬港通的衝擊:股價失控
滬港通開通後,內地資金大舉湧入。漢能股價從2014年底的1.7港元開始飆升,到2015年2月已穩定在4.21港元以上。BHP無法低價回補,面臨巨大的股票回購壓力。
彈盡糧絕:資本鏈斷裂
截至2015年2月,BHP手中的漢能股票只剩下2億股,而根據貸款協議,它需要在一年內補回12億股。漢能股票的流通股僅占總股本的三成,市場供應緊缺,股價被不斷推高,BHP根本無法以合理價格回購。
市場專家預測,即使BHP能以每股10港元回購股票,其損失也可能超過20億美元。
第四幕:市場博弈與BHP的失利
媒體戰:質疑與澄清的交鋒
2015年1月,《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連續發表報導,質疑漢能的業務模式,指其收入大部分來自母公司,存在財務透明度問題。市場出現短暫動盪,但漢能迅速發布公告澄清,並宣布與宜家合作的利好消息。股價很快反彈至高點。
最終失利:BHP的結局
2015年2月,漢能股價穩定在4.5港元以上,BHP已完全無法實現回補計劃。隨著回購期限臨近,BHP不得不面對巨額虧損,損失總額超過20億美元。這場博弈讓BHP成為最大的輸家,而李河君則穩固了其「中國首富」的地位。
第五幕:結局與啟示
對沖基金的困境
除了BHP,還有多家對沖基金試圖沽空漢能,但高息借貨與股價飆升讓它們無法補倉,甚至出現爆倉。根據市場估算,這些機構的累計虧損超過6億美元。
李河君的反擊與市場的啟示
李河君不僅成功穩住了漢能的股價,還利用市場資金流動,進一步增持公司股份。他的策略揭示了對市場規律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資本市場中的風險與機遇。
結語
漢能薄膜的故事是一場資本市場的經典案例。它展現了股價操控與市場博弈的複雜性,同時也提醒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市場中的「神話」往往隱藏著深層風險。這場博弈中,勝者與敗者都付出了各自的代價,而市場則繼續書寫著下一個故事。